開新視窗,分享至facebook 開新視窗,分享至twitter (開新視窗)分享至噗浪 (開新視窗)分享至新浪微博 (開新視窗)分享至Google+

*《文獻期刋》 鎘污染農地植生復育案例研析

《文獻期刋》 鎘污染農地植生復育案例研析

  • 公告單位:

  • 發佈日期:

    2015-05-18
  • 內容訊息:

    植生復育技術為受重金屬污染農地之整治工法中可考量的選項,此工法在某些可容許較長整治期程場址有其優勢,本文即評估國內某場址之植生復育可行性,並針對該場址規劃合宜之植生整治技術。於場址中針對現地植物進行採樣分析,篩選出對於鎘污染具高吸收效率之植種,福木即本文中所規劃的植生復育植種,根據評估結果得知,現地福木經 3 年栽種後可生長至約 2 公尺,每植株(約 6. 45 公斤)體內可吸附 211 mg 的鎘,而福木實際栽種密度可達 0.5 公尺之間距,經估算每公頃之園區約可種植 30,000 株植體,在此規劃下經推算後得知種植福木之鎘去除率約可達 1.8 公斤/年/公頃,以平均鎘污染濃度達 10 mg/kg 需移除污染總量 54 公斤/公頃之場址而言,約需 22 年的整治時間方可達到整治目標。


    本案例規劃中亦針對需植生復育整治之區域進行分區,將可讓民眾接觸及限制之區域分別出來。植生復育區域之分區原則係參考各地號之健康風險評估結果而來,由風險分析結果可知,主要之風險暴露途徑為土壤誤食,因此建議超過可接受風險值之地號以警示標語避免民眾與污染土壤的接觸,或以一般公園用之圍籬限制民眾之進入;同時限制區內之工作人員口罩防護或對工作人員進行職前安全衛生教育,避免誤食土壤之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