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新視窗,分享至facebook 開新視窗,分享至twitter (開新視窗)分享至噗浪 (開新視窗)分享至新浪微博 (開新視窗)分享至Google+

*低碳示範社區簡介- 老村活絡新生命 南竿鄉仁愛村

低碳示範社區簡介- 老村活絡新生命 南竿鄉仁愛村

  • 公告單位:

  • 發佈日期:

    2015-04-13
  • 內容訊息:

    老村活絡新生命 連江縣仁愛村


    仁愛村早期稱為「鐵板」,原因是澳口大退潮時,潮線後退至最低處的海床,有塊狀的黑色沉積岩看似平躺在沙灘上,爾後居民陸續挖掘石板用來修砌及蓋造房屋,因岩質堅硬如鐵,故稱為「鐵板」。在國軍進駐後正式改名為仁愛村。過去居民常賴以捕魚維持生活,人口曾累積達千餘人,另有「不夜城」之稱。


    民國48年縣政府自復興村遷移至村內,繁榮景況盛況空前,但縣府後期遷往山隴(今介壽村),位於連江縣南竿島嶼的最南端西南角澳口,是一個古老的漁村聚落,村民活動範圍主要在面向南澳口的斜坡之上,早期仁愛綜合市場位址轉入鐵板天后宮的巷子前,有人稱此街為「上街」,也因為該地的地勢高差及地形所產生的影響,人口多聚集於高處,因此該處周圍建物較為密集,街道坡度陡峭與部分巷弄也較為窄小。仁愛村公共區域主要為鐵板天后宮、仁愛國小、鐵堡、老人活動中心、其為重要觀光旅遊地點如北海坑道、馬祖風景管理處、大漢據點,皆為早期軍事重要地帶,如今已發展觀光產業。


    村內人口遷徙而外移,盛況衰落,為恢復過往「鐵板」的榮景,村民開始投入社區總體營造,朝向自家農園及花園規劃、資源利用不浪費等方向發展,加上社區協會經常舉辦活動、天后宮廂房老人文化平日教學課程等,將在地文化詮釋的淋漓盡致並予以推廣,希望不僅村民,甚至外來遊客也能體驗到文化氣息,享受鄉村型文化的初次饗宴,目前仁愛村已經是一個發展良好的在地社區。


    隨著海峽兩岸的關係和緩,駐地軍隊逐漸挪移,在軍人日漸減少的條件下,當地居民面臨商機沒落的窘境,加上村內人口外移問題嚴重,空屋情形增加,為立即重點改造項目,民國91年9月成立的「鐵板社區發展協會」,藉由閒置空間、古厝再利用方式,降低社區因人口外流造成許多的閒置空間、農地與廢棄屋舍,推動環境家園整理,此項舉動甚至獲得旅外居民的認同,主動簽署同意書願意提供協會整理運用,在社區發展協會及居民推動之下,將閒置空間改造為社區綠美化角度,已儼然形成社區獨特特色之一,並善用在地建材來營造社區風光。不僅如此,居民對於社區環境的整理維護更是積極投入,不分男女老幼,出錢出力,參與率相當高,幾乎達到三分之二的人力,已成功將部份廢棄空間整理為社區公園、協會工作室等。有了強大的志工團隊維持後續及管理工作,環保局也不時舉辦相關活動,如節約能源教育、再生能源活動、綠色運輸宣導等。村內也有設置燈光互補路燈,南竿遊客中心為綠建築標章,屋頁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及風力發電。社區每年所舉辦的民俗活動燒塔節,也改用燈光代替紙錢燃燒,達到環保目的。


    仁愛村推動低碳永續家園包含生態綠化、再生能源、資源循環、低碳生活、設備節能、建築節能等減碳作為,透過村民齊心的努力與決心,持續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以社區認同感來改造社區問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但目前仁愛村活動中心平時作為社區發展協會活動場地,仍採用傳統燈具,未來規劃更換為省電燈具;村內亦尚有少數空屋閒置及髒亂點,期望協調屋主或地主建立環境生態文化友善社區。



    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低碳永續家園資訊網

  • 相關連結:

    http://lcss.epa.gov.tw/LcssViewPage/CommunityDetail.aspx?id=360B8F40ABADC2BD3932361795822CF6